I must be cool, so that I can know how much I lost.
此语既可用于描述我的观影所感,也可用于描述电影内容本身。

李安的电影角度很新,虽然是一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但是很有意思的自然的绕开了关于摇滚舞台的现场在线,的的确确如片名一样---制造伍德斯托克,很精彩的电影,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进行很多反思,比如我们现在的青年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甚至可以比照我们身边每年在发生的那些音乐节现状,不管从政府,组织者,艺术家,观众,还是所有我们这些人的内心状态,我们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释放呢?还比如对照导演,看完这部电影对李安由衷的钦佩,他甚至要比我们的张艺谋们,那些在国内稳坐大师之位的人要自由的多,要开放的多,要更加的多元化,从他的身上至少可以看到理想的光辉和人性的生动,不由得让我在疑惑张艺谋陈凯歌等,他们在忙什么?

李安的片子我最喜欢这个了 老早时光网一出宣传我就打算要看的 今儿可算是得了空了。
对同性恋感兴趣的 对裸露感兴趣的 对嗑药感兴趣的 对嬉皮士感兴趣的 以及 对音乐节感兴趣的 可以抽时间看下 无伤大雅。
开片的时候我十分同情男主 也就是主办人泰博 但在最后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有点能明白那个好像母猩猩一样彪悍的妈妈为什么会那样子……不论如何 该笑的时候我在笑 该哭的时候我也没舍不得眼泪
迈克的扮演者有双我喜欢的眼睛

■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制造伍德斯托克》
导演:李安
主演:迪米特利·马丁
相比《断背山》的人人叫好和《色|戒》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在戛纳和北美放映后,李安遭遇了毁誉参半的评价。真的是好坏两极截然分明,比号称“生涯大失败”的《绿巨人》(Hulk)还要惨。
叫好的认为他以埃利奥特(Elliot)的家庭为轴心,不停地转动圆盘,把周围的人全部裹挟了进去。李安用自己的方式去拍摄筹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最后回到了个人成长和家庭真相的母题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李安轻喜剧。对这部分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个无法重现的盛会。要想回味重温,只需翻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Woodstock)再看一遍就行。
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正因为伍德斯托克过去四十周年,这处精神圣地不仅特殊而且太过重要。他们无法接受李安的不痛不痒,从头到尾只给出一个音乐会的画面不说,而且居然还是在嗑药后的迷幻中出现的。对他们来说,整部影片缺乏锋利尖锐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人走一空的会场,留下了满地的垃圾…

场地农场主坐地起价5000变75000,居民们对嬉皮士怨声载道遭人恨,消防水电火速赶来薅羊毛,高速不许立牌,草地不许挖沟,违章违规一大把,黑帮闻风而动来收保护费,退伍兵听说来自荐做安保,发布会说错话,一错再错把卖了票的演出说成免费的,主办方疯了,但反正最后人都来了,钱,人,暴力,民主,互相需要的,互相利用的,互相歧视的,蹭的,闹事不闹事的都是事~~~
这就是永远简单又是最难写的,第二幕上。

最重要的,是一些作为我们短暂得可怜的人生必须重视的东西被忽视了。造成忽视的原因基本上从人们开始接触外界之后就一直缠绕着人们,必须从被动到主动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亲情,人际,金钱,名利等等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属于次要的事情,直至完全沉沦于这些以致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即便有人相信轮回,也无法保证轮回后的你还是否是这个境的你。因此,最可悲的人生不是贫穷潦倒,不是众叛亲离,也不是孤独终老,而是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和快乐。
WOODSTOCK1969该是乌托邦在人类历史中一次真实的展现。五十万个年轻或者心怀年轻的人在绿草芬芳的农场里分享爱和和平带来的快乐。一切都是必须的,一些必须的也许是无关的,在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快乐着,不管你是通过音乐,交谈,碰撞,裸露,做爱,大麻,LSD,还是只是闲逸地晒晒太阳。或者说,你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就如你回到夏娃还没有被毒蛇诱惑的伊甸园,只是你身边包括你在内所有人都是亚当和夏娃而已。
要做的事情只是让所…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惊艳的喜剧片 那场有Janis Joplin的伍德斯托克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nqzsbw.cn/jubaibai/66857.html